你看这事儿,别光盯着以色列打伊朗的新闻,真相可能比你刷到的还复杂多了。打伊朗像是幌子,背后是在巴勒斯坦那边下大棋,这才是核心问题。埃及一个政治学者法鲁克说的挺直接,他跟外媒说,以色列的这波动作,不光是针对伊朗核威胁,更大目的,是彻底吞并巴勒斯坦。你说这话难听不难听?反正听着挺扎心。
先别急着翻白眼,法鲁克的话其实有迹可循。伊朗对巴勒斯坦抵抗派的支持不是秘密,资金、武器、训练全包了。这得到了公开报道,比如《路透社》去年有篇分析就指出,伊朗对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组织的支持估计每年上亿美金。你想想,如果伊朗被遏制了,那么巴勒斯坦那帮抵抗派的“靠山”不就碎了?以色列削弱了这个支持后,军事行动自然能更顺风顺水,吞并计划也能更顺利推行。
看看最近的数据你会更明白。2023年10月爆发的新一轮巴以冲突带来的人道灾难依然严重。加沙地带卫生部门最新统计,死亡人数已经接近56,000,伤亡惨重。而约旦河西岸那边,也没闲着,美联社报道,目前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已达到自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来的最高水平。你想想,四十万甚至更多的人被迫逃离家园,才刚停火几个月,局势却越来越紧张。
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更透露,他已经命令驻军继续留守约旦河西岸部分巴勒斯坦难民营,哪怕那些地方现在“无人居住”。他说是为了防止“恐怖主义”蔓延,可这番话其实就挺明显了——占领实质上在升级。你我都看得出来,军队进驻就意味着控制。更何况,把难民营搞成空城,谁敢保证以后不会彻底吞并这里?
说回来,6月21号那场对伊朗库姆地区的打击更耐人寻味。以色列军方宣布击毙了伊朗革命卫队“圣城旅”帮手,赛义德·伊扎迪。军方说他是连接伊朗与哈马斯的重要人物,还参与了去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以色列的策划。信息看着挺有冲击力,但实际上这更像是一场政治信号的释放。把矛头指向伊朗,借机削弱巴勒斯坦抵抗派的外部支持,顺便给自己在巴勒斯坦的军事行动找话题。
美国的角色也不能忽视,别看这次打击伊朗没直接出兵,但长期的军事存在和给以色列提供的资金、情报支持根本没停。根据美国国防部的年度报告,美国每年在中东投入数十亿美元维持军事基地。这背后除了维护区域利益,更是变相撑着以色列的底气。你想让以色列没点胆?别开玩笑。
以色列这招也让附近国家不安。伊斯兰合作组织6月22日公开谴责,以色列的“侵略行为”威胁该地区稳定,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遏制。这声讨虽没多大力量,但说明连周边国家都开始对以色列的动作高度警惕,局势短期内不见得会平静。
放在时间线上反复琢磨,你就能感觉出这套操作的套路。以色列先敲打伊朗,表面上说是防核威胁,实则是通过限制背后支撑力量,削弱巴勒斯坦的抵抗能力。与此他们不声不响地在巴勒斯坦地区加大军事渗透,即使看上去是打击恐怖主义,但流离失所的人数和军队驻扎的趋势,很可能是为以后吞并做准备。
你说这盘棋走得狠不狠?都被眼前的“打伊朗”新闻给糊弄过去了,没人多想巴勒斯坦那边到底发生了啥。其实这套配合动作,时间点、目标城市、军事部署,都透露着明显的野心。以色列搞这套连环拳,是打算彻底改变这块土地的格局,可是这种改变对当地人来说,意味着更大苦难。
最后你想一下,这帮人是真为了安全还是另有目的?新闻一天一条,死伤不断,流离失所的人越来越多,可国际社会的反应却一直被动。这到底是谁受益,谁在被牺牲,谁又在玩这个局?倒不是我多阴谋,就是数据摆在眼前,动作逻辑一连串,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真正的转机。
股票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