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觉醒来,欧盟真的把15%关税、6000亿投资、7500亿能源大单统统签给了美国?”——当这条消息刷屏时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:欧盟到底赢了还是跪了?这份被特朗普称为“史上最大”的协议,到底是欧洲人的止损,还是美国人的讹诈?它对我们正在瑞典重启的中美贸易谈判,又会投下怎样的阴影?带着这些疑问,我们先把镜头拉回7月27日苏格兰特恩贝里的那座高尔夫球场:特朗普和冯德莱恩并肩而立,脸上都带着“胜利者”的微笑,可微笑背后,数字已经说明一切——欧盟输美商品统一涨税到15%,钢铝50%高墙继续屹立,药品200%的“杀猪价”还在后头;欧洲则承诺一口气买下7500亿美元的美国油气、液化天然气乃至核燃料,再掏出6000亿美元投资美国军火与基建。
对欧洲人来说,这看上去像是“花钱买平安”,但对特朗普来说,却是教科书式的“极限施压三段论”:先抬到30%的悬崖价,再退到15%的“友情价”,最后用能源和军售把顺差再赚回来。
为什么欧盟愿意签?一句话——真的耗不起。
美国是欧盟最大的单一出口市场,去年双边贸易额逼近2万亿美元,德国光汽车一项就占了420亿。
特朗普一句“30%关税”足以让柏林的工厂立即减产,让慕尼黑的股价瞬间跳水。
于是,欧洲人的底线一路后退:从“绝不接受10%以上”到“15%也可以谈”,再到把自家能源安全绑在美国战车上。
冯德莱恩那句“这是最好的结果”,被欧洲议会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毫不留情地戳破——“严重失衡、损害欧洲利益”。
法国极右翼领袖勒庞更直言这是“经济与道德的双重惨败”。
可败局已定,欧洲只能把苦水往肚里咽。
再把视线转向太平洋另一侧的菲律宾。
4月2日,特朗普给菲律宾贴上17%关税标签,三个月后这个数字跳到20%;小马克斯总统亲自飞到华盛顿求情,才换回19%的“友情价”,回国还得吹嘘“外交胜利”。
越南、印尼、英国……一圈谈下来,特朗普的剧本如出一辙:先拉高心理价位,再用“15%基准+投资+买能源”的套餐逼对方就范。
于是,世界贸易版图出现诡异一幕——曾经高举自由贸易大旗的西方国家,如今排队在美国门口“交保护费”。
那么,这份美欧协议对中国意味着什么?简单说,它把中美谈判桌上的筹码又往华盛顿的方向挪了一大截。
特朗普现在可以拿着“15%欧盟模板”对中国代表说:看,欧洲都接受了,你们是不是也来一个?如果我们点头,意味着不仅要吞下比15%更高的基准税,还可能被要求在半导体、医药、新能源等领域对美大幅让利;如果我们摇头,美国就可以继续挥舞“30%甚至50%”的大棒,同时拉拢欧盟、日本、菲律宾等形成“包围网”。
但事情真的只有这一面吗?我们翻开最新一期《人民日报》的署名文章,里面有一句话掷地有声:“诚意不等于无原则的妥协,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辛勤奋斗的结果,绝非他人恩赐。”这不是简单的口号,而是有底气的宣言。
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5.3%,出口13万亿元、增长7.2%,进口下降2.7%。
更重要的是,我们对美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,已从2018年的19.2%滑落到14.7%;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34%跌到21%,石油、天然气订单也在大幅缩减。
换句话说,过去七年,中国已经把“失去美国市场”的极端情况演练了一遍,而且经济依旧稳得住、转得动。
有朋友可能会担心:欧盟、日本、菲律宾都“跪了”,我们会不会陷入孤立?别忘了,当年抗美援朝,站在中国身边的也只有朝鲜人民军,但我们照样把战线推回三八线。
72年后的今天,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、13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,手握完整的产业链、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和不断提升的科技实力。
正如瑞典斯德哥尔摩谈判桌上中国代表所言:“我们愿意谈,但绝不接受城下之盟。”
当然,谈判桌上的底气不仅来自宏观数据,更来自一条条具体战线上的突围: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35%,芯片国产替代率一年内从15%提升到27%,对东盟、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出口增速保持在两位数。
美国想用关税壁垒逼产业链回流,但跨国公司却用真金白银投票——今年上半年,德国巴斯夫、美国特斯拉、韩国三星继续扩大在华产能。
原因很简单,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像中国一样,在48小时内找到从螺丝钉到芯片的全套供应链。
回到主题,美欧15%关税协议确实让特朗普暂时尝到了“关税讹诈”的甜头,但它也给世界留下一道裂缝:当欧洲政客把7500亿美元能源订单拱手交给美国时,欧洲企业要为此多付出多少成本?当德国汽车因15%关税失去美国市场时,他们会不会加速在中国、东南亚布局?当欧盟百姓发现自家电费因为“去俄罗斯化”而飙升,选票会不会反噬那些夸夸其谈的政客?这些问题,时间都会给出答案。
对中国而言,7月27日重启的斯德哥尔摩谈判不仅是一场贸易磋商,更是一场关于未来国际经济秩序的辩论。
我们要做的,不是简单复制欧盟的妥协路径,而是继续高举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:对内,以高水平开放倒逼改革,把关税、补贴、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做到国际最高标准;对外,用RCEP、“一带一路”、金砖扩容等朋友圈对冲美国的小圈子。
历史已经证明,任何单边讹诈最终都会在市场的洪流里现出原形——上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本半导体征收100%关税,也没能阻止日本芯片十年后的全球领先;今天,美国对中国光伏筑起高墙,却让中国光伏企业占据了全球80%的市场份额。
所以,当特朗普在苏格兰的夕阳下举杯庆祝“15%的胜利”时,他或许忘了,真正决定胜负的从来不是某一份协议,而是产业链的韧性、市场的容量和人民的决心。
中国已经用七年的时间把对美依赖降到历史低点,又用七个月的时间把出口市场扩大到全球多点开花。
下一轮谈判,哪怕美国再抬出30%、50%乃至更高的数字,我们依旧可以淡然一笑:你要战,便作战;你要谈,拿出诚意。
毕竟,72年前的7月27日,我们用实力把对手拉回谈判桌;今天,我们更有底气让历史再次押韵。
股票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